山东风俗
不雕不饰的老重庆土话
来源:新华网 作者:王丽 时间:2010-07-31 16:24:24.0
摘要:老重庆的土语数不胜数。很多土语对于当今的时代来说,虽然陈旧了,但至今有的仍在沿用,它们当中不少反映了旧重庆特有的名物制度等,颇有史料价值。

    老重庆的土语数不胜数。很多土语对于当今的时代来说,虽然陈旧了,但至今有的仍在沿用,它们当中不少反映了旧重庆特有的名物制度等,颇有史料价值。

    其实,重庆话并不等于重庆土语,虽然它们的音系是同一的。全国通行的国语是以重庆话为准,但重庆土语则是缩在重庆这个圈子里,不是全国通行的。如随便翻阅举几个例子:奔饭、冰核儿、煤核儿、不走字儿、车匪、吃瓦片儿、吃柱子、池座儿、打鼓儿的、大子儿、当家的、肥子儿、伏地面、扛肩儿、窝脖儿、换取灯儿的、井窝子、擂砖的、唤头、剃头挑子……这些语言现在几乎很少有年轻人再说了,也许我们还可以在老舍的《骆驼祥子》里见到吧。

    至于现在仍沿用于重庆人口中的土语有:吃挂络儿、眵目糊、吃了耗子药、吃咂儿、出恭、出虚恭、搭街坊、打糙儿、打哈哈、屁股沉等等。

    重庆土语的来源很广,因为重庆建都数百年,各地人人来人往,因此留下了各地的话,蒙古、满洲、古汉语等等,再加上文化作品如元曲传奇、《红楼梦》、《儿女英雄传》中所用的土语,一直都留在重庆人的口中,所以重庆人的语言可谓丰富极了。在徐世荣编著的《重庆土语词典》中,编者又在书前有一篇长文代序《重庆土语探索》中将很多重庆的土语进行分类、解析、归纳等,并举例以说明。该书中有的不光是词汇,还有些是歇后语或谚语。

    笔者择录了一些不出重庆城圈的土语,这些土语“不雕不饰,纯出自然”(我国名文艺作家端木蕻良语),读起来情趣盎然。

    窝脖送嫁妆???老重庆的苦力,窝着颈项,肩上扛着一个箱子,上面摆着精细易砸破的摆设:梳妆镜匣、自鸣钟、瓷帽筒,都是女儿家送到夫家的嫁妆,所以叫“窝脖送嫁妆”、“窝脖儿”,和“扛肩儿的”是同一种两个名词而已,都是老重庆搬运公司的搬运形式,一般搬家也都用车载,但是细瓷玻璃摆设,就不能随车运送,要找几个窝脖儿代劳了。他们窝着脖子,低着头,扛着嫁妆,一步步从女家走到夫家,不知道有多远的路哪!要是在如今塞车现象普遍的重庆,都得摔碎了吧。

    换取灯儿???在老重庆,经常可以看见“换取灯儿”的这种沿街叫的妇女。她们穿着一身蓝布棉衣或单衣,背后背着一个大竹筐,边走边喊着:“换取灯儿咧!换肥子儿咧!”取灯儿就是火柴。有时也喊:“换洋取灯儿咧!”洋取灯儿表示这是外来的。肥子儿就是皂荚的黑色核,把它用水泡开成黏液,妇女用来抿发,作用和今天的发油一样。这种妇女大多是天足,因为她们是旗人(满洲人),民国以后,无以为生,便做了这样贫苦劳动妇女,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她们的呼唤声。所谓“换”,是拿家中的旧报纸、废纸跟她交谈作价换取。我记得重庆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,听说他的母亲就是换取灯儿的贫苦妇人出身。

    拉洋片???在电影未通行的年代,拉洋片是代替电影的娱乐,逢庙会赶集期,许多孩子各给一个铜子儿,就坐在“电影院”里(只是坐在一条长板凳上),通过放大镜向里看。拉洋片的是拉着绳子把一张张图片拉下来。拉洋片又叫“西洋景”,大概是因为电影是从西洋传进的,所以有此名。

    捡煤核儿的???也许有这么一个家庭,爸爸拉洋车(人力车),妈妈是“换取灯儿的”,孩子就在垃圾堆里“捡煤核儿”。虽然父母都有工作能力,但是所入还是不足糊口,于是孩子没钱上不了学,就每天穿着打补丁的棉袄棉裤,提着一个破箩筐,手里拿着一根铁棍,“捡煤核儿”去也。所谓煤核儿是没有完全烧尽的煤球,用铁棍把上面已烧尽的煤渣打去,里面的煤核儿捡回家去还可以放在炉里烧,就可以煮水烧饭了。

    应该说,这些老重庆的土语,虽然有些过时,但是它们反映了老重庆特有的风土人情,极其具有研究价值。

 友情小贴士: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店铺吗?请把您的意向告诉我们的【在线客服】,我们的客服专员一定会竭尽全力
 为您找到适合您的店铺。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!
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全国36家地方商务港联盟推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重庆最具影响力的实体店铺服务平台

营销中心
重庆星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重庆市历下区解放路43号银座数码广场

在线播报
视频策划:张颖丽
视频主播:碧瑶
节目监制:王可欣
网络中心
网络洽谈会: 杨楠
短信系统:   双双
技术总负责: 于虹

客服中心咨询:15564117512   在线客服